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ess Wu

激發企業產品創新力的三種方法解析

已更新:2024年12月29日



許多企業靠某些產品賺到了第一桶金。


但當該產品到了生命週期的尾端時,都想開發下一代產品或金雞母(Cash Cow),但其實都面臨了一些創新的困擾。


在一般正常情況下,常見的新產品服務研發方式有兩種:


  1. 以「科技方式」做產品管理,是往「內求」為主,把重點放在技術上、放在團隊能打造出什麼樣獨一無案的性能與特色上。

  2. 產品研發的「傳統思維」方式,是往「外求」為主,把重點放在市場上、放在競爭對手做了什麼事情上。

第一種也叫做技術驅動;第二種也叫做競爭者驅動

雖然這兩種模式都稱不上創新,但以下還是一一說明問題在哪裡。


一、技術驅動


第一種技術驅動的方式,大概就是這個老闆養一個非常強大的研發團隊。

裡面有一些像少林寺武術高僧般,擁有很多高深的技術。

這些研發主管或工程師對技術有瘋狂的執著,他們透過這些技術去產生或研發出一個新產品。

也希望這個產品能夠在市場上大賣。


有可能其他競爭對手都沒有這個產品或技術,但是推到市場之後可能面臨的問題:

A. 技術出現的時候太早了,生產成本過高,或產出的產品還不夠成熟。

B. 市場上還沒有這個需求發生,消費者還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產品服務。


那更麻煩的是 :在研發產品時,並有沒有去講述或設想這個產品的使用情境(Context)。

還有是誰在用?即所謂的 target audience 到底是誰?

所以常常是,業務推到市場,才去找出誰是這個產品的 target audience,導致業務和產品開發互相抱怨。

聰明的業務,有時加上運氣好,還能找到市場與客戶。

運氣不好的呢,可能找不到市場與客戶,那對這個產品的投資(ROI)就產生非常大的傷害。

以上就是技術驅動可能的風險與問題。


二、競爭者驅動


第二種模式叫競爭者驅動,這也是很多較懶惰企業,在於新產品研發之上常用的做法。


競爭者驅動就是 "Copy from competitors" 。


就是去看競爭者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反正就是抄別人的產品或服務。


競爭者驅動的風險,相對來講比前一種技術驅動低了一點,因為市場需求大致已經存在。


但是競爭者驅動有什麼問題呢 ?


模仿競爭者表示產品推出市場之前,前面已經有先行者 First Mover。

那這產品上市,可能就是老二或老三,那常常就會有"老二主義"或"小三風險"。

這個對想要賺到市場上一個高溢價或高毛利 ,並不容易。


倒過來說, First Mover 先行者一般有一個先行者溢價(First Mover Premium),

對公司的成長與毛利,都是比較有利的。


競爭者驅動的新產品開發模式可能有機會在風險比較小的情況下得到偏安式的成功。

但是要賺大錢其實也是有它的困難性存在。


因此,本質上者兩種新產品開發模式,都稱不上真正的創新。企業還是應該積極尋找真正的創新產品服務開發的第三種模式。

產品的第三種模式,也就是源於「設計」。 三、體驗設計

設計師將解決複雜問題視為使命。


他們不僅需要面對多層次、跨領域的挑戰,還需要運用系統性的思維,將問題拆解為可理解的部分。通過方法論,他們能夠發掘隱藏在混亂中的脈絡,釐清問題的根本原因,並設計出具有前瞻性且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而這個過程,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而是結合科技的突破與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最終將解決方案落地,實現兼具創新與人性化的設計成果。


這正是導入服務設計的核心價值所在。服務設計不僅僅是一種設計方法,它更是一種策略性思維方式,能將使用者需求、商業目標與技術能力融合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不僅扮演創造者的角色,更是促進各部門協作的橋樑。他們通過洞察使用者體驗、視角與痛點,幫助企業打造以人為本的解決方案,從而提升整體服務質量、增強品牌競爭力,並最終創造長遠的商業價值。



39 次查看0 則留言

Komment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