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企業進行服務設計時,若從品牌或企業的角度來看,最終其實希望回歸到商業模式的調整,甚至是優化,否則業主會覺得只是一個腦力激盪大會,或是扮家家酒,無法產生實際效益。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夠把設計思考與商業模式做有效的連結。當然,這一部分需要有大量的業界經驗的支撐。試想,一個剛從設計領域出來的小伙子,或許尚未有完整的商場經驗,可能很難去進行連結,而這也是服務設計轉換商業模式最難的部分,這或許也是目前一般企業覺得服務設計窒礙難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設計思考的主要流程來看,Empathy, Define, Ideate, Prototype, Test 到了 Test 就結束了,對於產品上市後如何與商業模式的連結,其實也是著墨不多。而這一部分,有無將兩者有效結合的祕方呢? 以下就針對兩者的連結性,提出一些觀點。
商業模式畫布與 DVF 文氏圖的連結
Tim Brown 曾在他的著作:「設計思考改變世界」當中提到了
Desirability, Viability 與 Feasibility 三個圓圈圈組成的文氏圖。
當中的 Viability 其實就是要有商業模式建構的概念,要能夠產生現金流,維持企業的營運。因此,服務設計並不是無止境的提升品牌企業的成本,而是嘗試找到最適的甜蜜點,形成一個成本與創業的平衡點。
回來看商業模式的部分,大家首推的當然就是由 Alexander Osterwalder 所提出的商業模式畫布,已廣泛的作為討論商業模式的基本工具。
下圖是把商業模式與 DVF 文氏圖的連結,透過顏色來進行連結,是一個有效連結商學院 MBA 與設計學院 Service Designer 的架構,或有機會從兩者異質混搭的角度,蹦出更多有意義與商業可行的創新。
商業模式畫布與服務藍圖的連結
服務藍圖(Service Blueprint)是服務設計工作坊最終的產出之一,也是未來服務設計尋求流程改善的重點工具。
那麼,有沒有辦法把 服務藍圖與商業模式畫布進行連結 呢?
答案也是存在的,分享如下圖。(可用下圖的圖像 icon 對應上面的商業模式畫布項目)
上面這個圖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幫助我們在完成服務藍圖之後,從另一個商業模式思考的面向,進行檢視。從商業模式角度檢視的好處是:掉頭回來看服務設計藍圖,是否有需要調整或修改的地方,以免變成一個過於樂觀或一廂情願的發想結果,算是對服務設計進行收斂的手段。
以上就是用商業模式檢視服務設計結果的兩個小撇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也可一起提出相關的討論。
Comments